安全中心按照国家邮政局《2015年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市场监管司的具体指导下,坚持提前准备、周密计划,围绕中心、全力保障的原则,以确保“两不”(全网不瘫痪、重要节点不爆仓)、“三保”(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为目标,重点做好预案组织、值班值守、预测预警和应急保障等四方面工作,圆满完成“双11”寄递渠道安全保障工作任务。现将工作做一小结: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国家局领导高度重视,预先谋划,前期准备工作扎实有效。
安监系统、电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是安全中心旺季保障工作的核心。为更好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早在8月初,马局长、王梅副局长、刘君副局长亲自组织召开四次协调会,督办有关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完成了安监系统前置机、查询库、中心库硬件的紧急扩容。“双11”前期,局领导多次来安全中心调研指导工作,现场办公,帮助协调解决企业数据传输的难题。
(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早动手,提前备战“双11”旺季生产。
为确保安监系统能够平稳应对“双11”的数据高峰,安全中心会同发展研究中心及相关企业制定了信息化保障方案、压力测试和应急等专项方案,协调各方严格按方案要求推进工作。组织EMS、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汇通、宅急送和菜鸟网等企业,做好3倍数据传输的联调测试,累计完成测试40余次,压力测试耗时近1个月。同时完成了系统前置端、中心库端和查询库端的软硬件优化和相应测试工作。
中心根据业务需求着力提升数据质量。首先对主要快递企业业务量数据进行优化更新,每天无法细分的业务量由380万件(占总业务量比重约为8.53%)下降到57万件左右(占总业务量比重约为1%);其次对数据展示效果进行优化升级,新增31省地图展示,完成GIS地图改造,使得全国、31省、300个地市的业务量展现方式更加灵活、直观。
为进一步规范省局视频监控系统的管理工作,提升在线率,中心专门印发了《国家局安全中心关于邮政业视频监控系统应用管理的暂行规定(试行)》,将全国17个省份、30个重点城市的分拨中心摄像头上线率提升至74%。同时,成功开发安监系统和视频监控移动端,使得系统的实时监测更为便利和灵活。
(三)以组织管理为保障,早安排,提前部署寄递安全的目标任务。
安全中心积极总结抗战胜利70周年寄递渠道安全保障工作的有效作法,在此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局旺季服务保障工作协调动员会(10月12日)及快递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10月20日)的安排部署,成立旺季寄递渠道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细化本部门的工作方案。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结束后,14家快递企业普遍存在日常安全信息迟报和瞒报的问题。为督促企业及时、准确和完整地报告日常安全信息,在“双11”前,安全中心对部分企业9月、10月日常安全信息报送情况进行严肃通报批评。11 月3日,安全中心印发《关于做好“双11”寄递渠道安全保障工作的函》,对各省局安全中心及14家寄递企业从值班值守、信息报送和跟踪核查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在RTX增设“安全中心-监控值班室”的组织机构,建立“邮政业运行安全监测”和“安全中心”两个工作群,确保信息渠道的保密与畅通。
11月9日、10日,中心领导组织召开两次“双11”保障工作调度会,按技术保障、值班值守、申诉管理、后勤保障分类细化落实责任。中心于11月6日在部分省局、寄递企业提前启动信息报送的试运转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11月10日的正式运转做好充分准备。
(四)畅通值班值守的信息渠道,发挥“邮政业安全和应急体系”预警预测和应急响应的职能作用。
自11月10日至11月20日,实行中心领导带班,处室24小时轮流值班的“双值”制度,同时申诉中心周六、周日正常上班,加强申诉系统的监测与管理。国家局市场监管司林虎副司长、安全监管处和快递管理处在11日-15日业务高峰期间,每日加班至深夜监测实时数据,汇总各省及企业的上报信息,并及时进行会商研判。发展研究中心董党生主任带队来安全中心慰问一线员工,指派运行维护处张辉鹏处长带领全处人员进驻安全中心,为安监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11月6日,信息报送工作试运行,上海、江苏、四川、浙江、福建、河南、安徽、贵州、湖北、吉林、内蒙古、天津和云南等13省(区、市)及时主动报送信息。11月11日至11月20日,每日信息报送无间断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等25省(区、市),其中广东、河北、江苏、重庆和浙江等5省(市)及时报送了快递企业的异常情况。
11月11日-20日,14家重点快递企业均能按时上报日报信息,其中圆通、顺丰、中通、百世汇通、优速和快捷能够及时、全面上报企业异常运行情况。
截止11月20日,监控值班室共接到省局及企业报送异常情况29起。“双11”期间,安全中心共向国家局市场监管司上报6期突发事件专报。
安全中心在视频巡查中发现广州申通公司分拨中心积压爆仓的异常情况,向广东省局和申通总部及时发出预警,为监管部门提前处置争取了主动。对圆通分拨中心电焊作业、天天分拨中心工作人员频繁在皮带机上走动、百世汇通点部被强拆、圆通分拨中心的车辆拥堵等异常情况,提示相关省局和企业总部要重点关注。根据报告和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向有关企业和部门通报了“双11”期间的多起火灾、交通和人身伤亡事故信息。
申诉中心印发了《2015年申诉中心旺季服务保障工作方案》,明确各级申诉部门的职责任务。针对“双11”后申诉量猛增的情况及时向有关省局和企业发出了预警,提示省局和督导企业妥善处理申诉,降低申诉数量。
(五)保障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为邮政管理部门和快递企业提供专项信息服务。
安监、电商及视频监控系统(以下简称“三系统”)的平稳运行是安全中心“双11”保障工作的关键。“三系统”为国家局及省局旺季生产的管理决策和指挥调度,为确保实现“两不”(全网不瘫痪、重要节点不爆仓)、“三保”(保畅通、保安全、保平稳)的总体目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1月11日23时,国家局第一时间通过中央电视台发布权威数据,通报“双11”行业运转情况,“三系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双11”期间,安全中心充分利用“三系统”数据,结合申诉系统和安全舆情,向国家局领导、31个省局和14个重点寄递企业发布信息专报11期,对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分拣及投递压力较大的重点企业和省局进行提示。
安监系统在“双11”期间,接入14家主要快递企业的生产数据,单日业务量峰值达1.43亿件,电商平台接入淘宝的数据日高峰运单量达2.4亿条,系统运行基本正常。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覆盖EMS、顺丰、申通、圆通等22个主要快递品牌,接入分拨中心达到213个。“双11”期间,值班人员每日对分拨中心进行远程监控,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向企业及相关省局发出预警。
二、主要工作体会
今年安全中心首次参加“双11”寄递安全保障,这对新组建安全中心的履职能力是一次实战检验,对初步构建的邮政业安全、应急体系和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优化成果也是一次实战检验。
今年“双11”与往年相比,上量猛,受雨雪天气影响的地域范围广,企业末端投递压力大。安全中心一方面联系邮政管理部门,另一方面联系企业总部,积极协调技术部门,强化信息网络支撑保障,全行业总体运行平稳有序。11月11日-16日,全网揽收的快件合计为8.3亿件,到11月20日90%快件已完成妥投,主要新闻媒体多以正面报道为主,社会公众对快递的服务满意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是上升的。安全中心较好地完成了“双11”寄递安全保障任务,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寄递安全保障工作锻炼了干部队伍,提振了军心士气。
信息系统应对能力准备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安全中心提前对安监系统前置机、查询库、中心库硬件扩容优化,组织企业做好数据传输联调测试,提升安监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在线率,多措并举切实增强了信息系统的应对能力。
精心组织、落实责任是完成任务的保障。“双11”期间,安全中心克服人员少、经验不足等不利因素,组织各处骨干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并严格督导落实视频监测、信息报送和跟踪核查等工作职责,连续发布11期系统完整的安全监测专报,为行业监管、企业运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
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今年“双11”寄递安全保障涉及技术、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多部门协作配合。在前期准备阶段,机关服务中心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中心采购了急需的设备。发展研究中心在现场保障工作中更是全力以赴,从11月10日一直坚守到20日,为系统的稳定运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中心牵头组织协调11家厂商驻场重点保障,共计50余人。11日至13日,正值系统运算压力最大的时候,技术人员彻夜未眠,坚守在保障一线,很多同志连续一周都未回家,正是这种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才确保了系统在业务高峰期间的稳定运行。
(二)寄递安全保障工作任重道远,安全中心牢记使命,责无旁贷。
“双11”期间,安全中心主动作为,积极与各省局对接联系,深化了省局对于安全中心职责定位的认识,加快了省级安全中心的建设步伐。“双11”期间,25省都积极参与安全信息的报送工作,“10+1”省(区、市)已有7省成立安全中心,北京、陕西、河南和新疆等省(区)的安全中心虽然没有挂牌,但人员已经落实到位,工作正在陆续展开。
今年“双11”寄递安全保障,安全中心主动服务于企业,赢得了企业支持与认可。“双11”期间,安全中心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对全网运行进行及时准确预警预测,并主动向企业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拉近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树立了“立足于安全、服务于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活动组织保障工作有待完善。
“双11”保障期间,因涉及部门单位较多,11月11日晚,国家局、企业厂商及新闻媒体将近百人,加之安全中心本身人手少、经验不足,组织工作有些忙乱。出现了工作人员违规拍照、值班人员随意换岗、对协作部门的接待准备不足等问题。
(二)安监信息系统处理能力有待提升。
信息网络系统因基础架构设计的原因,导致运行压力大,计算处理能力已接近峰值,尤其是安监系统出现读写存储的瓶颈问题,数据统计推迟,虽然保障了国家局正常的信息数据发布,但因数据计算延迟三天,各省局在业务高峰集中的几天基本看不到实时数据,有的甚至显示为零。
(三)值班值守和信息报告机制建设有待健全。
首先,此次“双11”值班为各处室值班,尽管已经组织岗前动员培训,但因业务不熟悉,实际效果参差不齐,工作连续性受到影响;其次,企业信息报送渠道依旧沿用电子邮箱,信息报送渠道保密性差,报送格式标准不统一;此外,省局及企业在安全信息报送工作中存有顾虑。个别省局对信息报送没有正确的认识,总持有“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保守观念,认为报告安全信息违背了“报喜不报忧”的传统规矩。同时,大部分企业担心如实报告安全信息会招致当地邮政管理部门的处罚,“不敢报”的畏难情绪较为普遍。
(四)企业对系统建设及运维的支撑配合有待磨合。
系统数据接口、视频接入需要企业密切配合,由于目前无明确的规定对企业进行约束,造成企业配合程度不一,协调难度较大,基础数据不准确、不完善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统计分析信息及时性和分省、分市数据存在较大偏差。
(五)“双11”期间,安全中心在与企业、省局沟通工作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苗头,提请国家局有关部门关注。
一是快递企业最为基本、常识性的安全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以致频频发生严重安全事故。例如:分拨中心的电焊、叉车等特种作业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皮带分拣机传动部位无防护栏、防护罩;员工在分拨中心作业现场吸烟,在皮带机上随意穿行。
二是“三个100%”在地方存在政出多门,执法部门各行其是的现象。地方公安部门以检查“三个100%”的落实为借口,不和当地邮政管理部门打招呼,单独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强行没收企业营业证照,干扰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四、措施建议
(一)继续加快邮政业安全和应急体系建设。
年底前,全面落实“10+1”省(区、市)安全中心的建设任务,重点关注北京、陕西、河南和新疆等省(区)的安全中心建设进度。同时,继续完善邮政业安全和应急体系的工作机制,利用今年财政的项目资金,尽快建设“邮政业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系统”,规范信息报送渠道,推动政企之间联系更紧密、信息更通畅、反应更敏捷、处置更迅速。
(二)尽快配备专门的值班人员,保证“5×8”值班值守工作的落实到位。
随着省局、快递企业与安全中心工作联系日益紧密,信息报送已趋于常态化,需要专人值班值守,实时有效掌控行业运行动态,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寄递安全形势,确保预警与应急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安监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刻不容缓,为明年的旺季保障做好能力储备。
首先,要继续做好“三系统”功能优化,包括安监系统的硬件扩容、软件优化、规范数据接口和数据接入标准,拓展电商系统数据和视频监控系统分拨中心的接入范围。其次,由于业务量的急剧增长,安监系统的扩容已经不能满足数据处理的需求,建议国家局要从系统基础架构研究入手,尽早启动新系统建设规划,为明年旺季保障做好充分准备。
(四)行业安全监管工作思路需进一步调整和深化。
针对省局和企业报送安全信息的顾虑,建议国家邮政局从制度层面对主动报送安全信息的省局和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确保国家局能够及时掌握行业运行态势,进而推动业“安全发展”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地。
企业最为基本、常识性的安全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暴露出邮政管理部门在行业监管中盲点与误区,目前邮政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关键阶段,行业安全监管工作对此类安全隐患应明确要求,严格执法,杜绝严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